管理学院校友部走访东方证券公司金融同业部主管张丽莉校友

发布时间:2017-11-17     访问次数:

 

张丽莉,2001年考入上海理工大学,就读于金融专业。2005年毕业进入工商银行,2010年进入东方证券公司工作,现任东方证券公司金融同业部资深主管。

踏入上理校园

我是2001年考入上理的。记得当时我的高考分数离上海财经大学只差了一分,就这一分让我来了上海理工。那时的上理还是个二本,我心里还是有些落差的。当时这种心理在上理还不少见,一些从外地考来的学生,有很多是清华北大没考上才来了上理的,我想他们在心理上的落差是比我更大的。可心里虽然有失望,这学还是要上的。而且我觉得一个人的态度,我说的这个态度是指:你在大学的时候,不管什么情况下,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,但是你在学习里面,你的表现,学习态度,如果能把各个方面发挥到极致,还是能有收获的。

刚进入上理时,我有一个感觉,就是老师都很负责。有些老师自身的水平也很高。记得当时我的高数老师是理学院唯一一个女教授,非常厉害。那时上海有个插班生考试,在学完一年的高数之后,还是在没有特别去做题的情况下去参加那个考试,都是能拿前几名的。当时商学院里还有一位老师,教经济的,现在就在我们东方证券做主管。这都能说明上理的教学质量是很好的,老师本身也都是有实力的。

我大二的时候做过商学院的秘书长。但关于这一点我要说一下,在大学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书念好。刚进大学,肯定很多人都想做学生干部,大家做学生干部一般都会有这种心态:乘着还没步入社会之前,要在大学里好好锻炼自己,多认识一些人。这个如果在能保证成绩的同时有余力,再去做做学生干部,那肯定是好的。因为学生干部不论对个人的经验还是个人履历,都是会很有帮助的。但如果你的精力只够做一个,就还是要把重心放在学习上,不能本末倒置。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在我那一届找工作的时候,有人在学生会身居要职,但成绩单却拿不出手,因为他在做干部工作的时候忽略了学习,这种情况同样找不到好工作。所以我想强调的是,虽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愿意去做这个工作,但是我认为前提是要把书念好。

大学理想

我是考财大没进才来了上理,本来是想做公务员的,后来读了金融,似乎也就自然而然地去银行工作了。我记得马克思和他女儿说过一段话,他说:人一辈子要学两样东西,一样是历史,因为历史能让人以史为鉴,第二样是经济,因为经济会让你的未来永远与时俱进,不被社会淘汰。所以当我金融后还是很开心的,因为我以前高考选加的是历史,这样一来马克思说的两样东西我都学了。金融其实算是一个偏理的学科,在上海,在我那个时候,只有两个学校金融专业是招文科生的,一个是上理,还有一个是华师,其他都是只招理科生。所以我觉得我是误打误撞,学了金融。而在当时学的时候,至少我是不讨厌它的,这就是因为我刚才说的心态:既然我来了这个学校,只要我不是真的很讨厌,我就认真地去做这件事。

后来大四要毕业了,我的成绩是可以保研的,但我放弃了保研,是因为我想去工作。那时商学院的院长任还说过我,他觉得我一毕业就想去工作是一个目标很短浅的事情,可我是有我自己的想法的。我觉得我的成绩还挺好的,我在大学里可以年年拿奖学金,如果我在专业里拿的是二等奖,那肯定没有人拿一等奖。能这样说,那是因为我花了很大的力气,我从来不把自己定义为很聪明的人,我觉得我很努力才达到这种程度的。还有一点,那个时候我觉得研究生是很神圣的,我觉得要有比较高的智商才能去读。而且按照当时的情况,如果我念研究生,可能最大的选择就是留在学校,或者就是去金融机构,但那时别人会觉得你年龄比较大。我是女生,还会有家庭方面的顾虑,可能年龄会对找工作有影响,年龄越大工作越不好找,当然现在不一样了,要另当别论了。

此外,就是一句老话: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所以当时我和那位校领导说:“我觉得现在我已经学习理论这么长的一段时间,毕竟上海是个金融中心,我希望在读了那么多年书之后能去外面看看,到底是怎样的情况。但当实践一段时间以后,你是要回到理论做第二次飞跃的,所以将来,等到我有一定实践经验,或者我认为理论不够的时候,我觉得会回去再念研究生的。”我当时是没有去要这个研究生的名额,也没有占着保研资格不放把它当作工作失利的退路。而现在很多人会把念研究生作为找不到工作的退路,而事实证明是:我05年毕业,08年金融危机,如果我去读完研究生再来找工作的话就会很难找。但09年那时候我在工商银行就提了副科了,从这一点上来看我还是比较幸运的。每个人想法不一样,但不变的是,在这一生中必定有舍有得,我当时就是想好要舍弃一些东西,即便当时系里只有一个老师支持我。后来我工作了几年在家里休产假,那位老师来看我。他说你倒挺好,人家三年念个书,你三年,婚结好,房子买好,儿子生好。孩子出生后半年,我又升了职,运气真的是很好。

步入职场

当时我金融专业的出生进入银行还是很对口的。很多人会说读书时的知识是没有用的,但其实不是这样。那些学习过的东西一直到现在,无论是参加什么考试,这些宏观经济学,微观经济学都会无数次的重复出现。如果你当初好好地把这门课学好,那就很有帮助,但如果是敷衍了事的,现在就得重学好几遍,这是个慢慢结合的过程。比如你开始在银行柜台点钱,这肯定和宏观经济学没什么关系,但当你慢慢往上做就会发现,你学的对口的专业都是很有帮助的。我们当时一起进银行的也有学行政管理专业的,那他们在考试的时候就会累很多。所以对于很多没有背景的人来说,进入职场时最重要的就是要脚踏实地。在去面试的时候是可能会看到,你是上理毕业,而别人是复旦甚至常春藤毕业的,这个起点就不一样。但是你进来了之后,大家就在同一起跑线上。别人不会说复旦的一定比上理的好,但会有一个预判,比如你复旦的学生可能会发展得更远,可这也只是一个心里的想法。一开始的工作都是很简单的,比如大家一开始都是点钱,ok,那如果你付出很多,你点钱的准确率比复旦的人要好,那你就是告诉别人,虽热我们学校不一样,但我能力强,这就会打破别人的预判。我们不能小看每一个人,虽然可能这个岗位只需要中专生的技能,这很正常,但如果你能在每个岗位做好,这就证明了你的价值,领导就会觉得在任何一个岗位你都能做得好。所以不论是读书还是工作,是在哪个岗位工作,都要认真地对待它,这样以来完成你的目标问题应该不大。虽然其中也包含偶然性,但努力肯定才是最关键的。

桃李芬芳,母校寄语

我觉得在整个四年中收获还是很大的,我入了党,当过三好学生,还有优秀干部等,能有的荣誉我几乎都拿过。我觉得上理还是很不错的,至少在我进入职场的时候能交出一张比较漂亮的成绩单。

我是觉得人要既来之则安之,到了一个地方就要把心态摆好,不能说你本来有上一本的实力来了个二本,这不是你不好好学习的理由,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习。很多人会说,在大学学的知识都是没有用的,我觉得不是这样,我觉得在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你的学习能力。什么叫学习能力?就是在一个你从来没有涉及的领域,但是我给你一本书,你自然有办法自己把里面的重点划出来。你既然读过大学,就应该有一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,包括我碰到一个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话题,我也能够想出办法去完成它,这就是大学给我们的财富。我现在就是在负责创新业务,虽然都是没有接触过的东西,但我不害怕,因为我有武器,可以借外力,也就是问别人,可以找一些人也好,甚至可以百度。其实一个知识,虽然没有高精尖,但大部分内容都能通过百度知道。

想要激励大家一点的是,很多人觉得这个学校不好,但我觉得很好。我工作几年后在银行做人力资源了,看到很多上理的人,还是挺亲切的。那时工行的招聘,除了985、211的就只招上理和对外贸的,那说明上理的学生还是得到工行的肯定的。我觉得要证明自己,不是说你是从哪个学校出来的,那只是敲门砖,而是你通过大学四年的努力,你自身对这个社会能产生什么价值。所以上理的同学大可自信一些,去努力学习,去做到最好的自己!